伴隨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見證并參與了中國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歷史性變遷,在中國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近日,國合會2023年年會在京舉行。期間,多份研究報告受到與會代表的關注,其中由國合會首席顧問編寫的年度《關注問題報告》聚焦當年中國和世界環境與發展重點問題,已連續21年發布。今年的《關注問題報告》以“綠色創新”為題,關注在全球經濟亟待復蘇的背景下,如何從市場和協同角度賦能綠色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碳市場成為綠色發展創新的重要工具
6月,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警告,對很多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來說,未來經濟形勢并不樂觀。與此同時,全球各地氣候變化相關的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損失與日俱增。
盡管國際關系多重風險疊加,但在多個國家地區,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新范式卻蒸蒸日上,數百萬個新就業崗位應運而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報告顯示,2022年光伏發電、陸上風力發電和海上風力渦輪機投資達5000億美元,電動車銷量持續增長。世界經濟論壇最新貿易與氣候情景分析預估,到2030年,全球15%的商品貿易將由低碳產品組成。
《關注問題報告》指出,高質量綠色發展成為全球重要趨勢,其中創新則是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核心,以市場釋放創新潛能則是重要舉措。
眼下,碳市場成為綠色發展創新的組成部分和重要工具。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碳市場。中國的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有望成為釋放市場活力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關鍵催化劑,從而通過鼓勵創新,實現“雙碳”目標。
《關注問題報告》建議,在當前電力市場改革的背景下,可考慮從4個方面設計調整,以充分釋放碳市場活力。
首先,將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覆蓋范圍從目前的電力行業擴大到鋼鐵、水泥、鋁、化工等其他行業,不同行業的邊際減排成本不同,將促進資源在不同行業間的有效配置。
其次,從基于排放強度的體系轉向碳排放總量體系,發出明確信號,表明碳信用額供應的稀缺性。
第三,基于產出的定價體系或基于績效的體系,是一個特別有效的市場化工具,適用于鋼鐵、水泥、鋁等大型能源密集、國際貿易競爭激烈的固定排放源行業。
第四,明確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角色和責任,包括高質量溫室氣體數據系統的支持作用。通過培訓與教育促進履約和執法。
積極應對政策協同帶來的挑戰
綠色創新為各國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目標提供了巨大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政策協同方面的新挑戰。
《關注問題報告》指出,當前國際環境下,不少國家將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其中,保障就業和勞動市場,確保家庭和社區層面穩定是很多國家和地區氣候減緩政策的重點。
如加拿大、歐盟、法國和其他國家正在實施公正轉型相關項目,要求通過公共政策支持夕陽產業和碳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崗位和地區發展,同時為綠色朝陽產業提供新的就業崗位。由于這些轉變與相關的結構性變化具有參考價值,相關貿易政策的經驗可為綠色轉型提供經驗。
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綠色轉型可以帶來就業凈增長。據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能源署估計,中國有超過200萬個工作崗位與綠色電力有關。牛津大學研究指出,與高碳和污染行業相比,綠色轉型帶來了更高的就業率、更好的經濟回報和更廣泛的社會效益。
此外,《關注問題報告》認為在協同治理和氣候行動協同方面,各國也應采取積極舉措。
在協同治理方面,國合會2023年“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協同機制”專題政策研究表明,協同治理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能夠帶來多重效益,包括減少長期暴露于PM2.5、光、化學煙霧和其他污染物所帶來的巨大公共健康效益。
在氣候行動協調方面,整合越來越多的政策工具的特點不斷顯現。《關注問題報告》提出,幾乎所有近零碳排放政策框架的特點都有相似性,包括基于行業與更廣泛的目標和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碳市場、綠色補貼、研發投資、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綠色金融以及綠色采購等措施。
事實也正是如此,如英國為了明確氣候行動的范圍,其氣候框架制定了360多個支持性指標,以跟蹤進展情況。再比如,歐盟、法國、瑞典、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國家地區正在實施數十項脫碳措施,進一步推進協同。
當前階段,綠色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催化劑”,同時也是污染治理和生態系統管理的重點。氣候行動涉及整個經濟系統的所有重要部門,與綠色創新配套的國家體制機制和政策之間的協同則是關鍵。
“沒有兩種完全相同的創新模式,創新的藍圖也沒有標準路徑?!迸c會專家表示,期待各國同中國一道,不斷推動高質量綠色發展,進一步激發創新潛能。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