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近日通報,今年1—9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4.2%,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在9月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20位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占比較多,部分城市排名下滑明顯;1—9月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20位中,汾渭平原城市排名靠后。
今年剩下的時間只有80多天了,已進入最后的攻堅沖刺階段,排名靠后的城市不采取硬措施,恐怕難以完成今年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實事求是說,通過這些年的持續攻堅,一些地方環境空氣質量得到很大改善,容易解決的問題也基本得到解決。而一些困擾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老大難”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致使環境空氣質量出現波動甚至下滑。
應該說,影響環境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源不外乎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農業面源。各地應深入開展源解析研究,做好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多到困難多、排名長期靠后的地方去,摸實情,解剖麻雀。摸清影響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主要污染因子,弄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問題癥結,制訂針對性措施,靶向施策、對癥下猛藥。比如,汽車保有量從2013年的260萬輛增長至今年9月底640萬輛的成都市,大氣污染源解析結果顯示,移動源(含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等)NOx排放量占全市相應污染物排放總量的87%。近年來,成都通過強化精細管控和精準治理,機動車NOx排放量較2018年下降了11.1個百分點,移動源污染防治的“成都模式”逐步形成。
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堅持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從季節分布來看,秋冬季是重污染天氣高發季,靜穩、小風、高濕以及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容易導致更加嚴重的大氣污染。生態環境部發布的10月下半月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結果就顯示,全國大部分空氣質量以優良為主,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長三角區域及西北區域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如果重污染天氣頻發,就很容易大幅度拉升全年PM2.5的平均濃度、抵消全年空氣質量的改善效果,這是現階段大氣污染防治的焦點和難點。各地要堅持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在攻堅沖刺的過程中,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從“解剖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在不斷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系統集成、整體推進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每個城市的情況都不一樣,污染成因也不同,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 各地應根據不同季節、時段、區域的氣象條件和大氣污染特征,以及在工業源、移動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堅定的決心、扎實的作風、過硬的措施,持續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提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盯緊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真落實、真整改、真減排,合力把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污染源管控到位,大幅度減少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面源等四大源頭污染物排放,以時保日、以日保月、以月保年,搶抓更多優良天。
[來源:中國環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