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萬象更新,辭舊迎新之際,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2023年空氣質量狀況,2023年PM2.5年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 實現連續三年穩定達標。
從長期治理過程看,小波動只是“小插曲”
回顧北京大氣污染治理過程,2013年前后,霧霾鎖城,藍天難見,繁星無影,嚴峻形勢下,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與全市人民迎難而上,勵精圖治,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治理,2021年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2013年至2022年PM2.5從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降幅近七成,改善速度遠快于主要發達國家的城市。這十年的數據在直方圖上呈現出一條明顯的階梯式下降線,這十年既是攻堅戰,也是突擊戰、突圍戰。
2023年,在氣象條件整體不利,疫情結束后社會經濟活動水平回升、區域濃度整體抬升等因素影響下,北京空氣質量PM2.5雖然出現小波動,但能夠守住達標底線,實現連續三年穩定達標,實屬不易,值得肯定。清華大學教授張強在發布會答記者問時表示,空氣質量改善不會只左不右,不會只往一個方向去走。北京空氣質量已經實現了連續10年的持續下降,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如果出現短期的波動,這是自然規律在起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一些發達國家在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也遇到類似情況,美國洛杉磯1960年至2020年、韓國首爾2004年開始的17年間大氣污染治理PM2.5變化趨勢圖上都曾出現過多次波動下降現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都是在曲折中前進,前進中有曲折,因此,要把2023年這個小波動看成下一步治理的標靶,堅定必勝信心,在穩中求進中提升美麗北京建設品質。
從當前攻堅克難看,小波動暗藏“硬骨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綠色北京戰略,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堅持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治理、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本地和區域協同共治,持續深化“一微克”行動,讓藍天常在,空氣常新,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如今北京的藍天成為老百姓最有獲得感的一件事情。與2013年相比,2023年PM2.5、PM10、NO2、SO2分別下降了64.2%、43.6%、53.6%、88.7%;與社會經濟活動和擴散條件水平相似的2019年相比,2023年PM2.5、PM10、NO2、SO2分別下降23.8%、10.3%、29.7%、25.0%,空氣質量整體保持改善趨勢。在排除氣象條件外因影響下,人努力的大幅減排是支撐北京市空氣質量改善的最強有力、最主要的內在因素。
但客觀來看,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仍未改變,PM2.5仍明顯高于國際發達城市水平,冬季仍還有明顯的空氣污染過程。在長期總體向好下降趨勢下,2023年的小波動就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和反映。隨著減排行動的深入,北京本地未來的減排空間在逐漸收窄,未來遇到的問題層次會更深,難度會更大。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形勢也隨之發生變化,從過去的突擊戰、突圍戰變成持久戰、拉鋸戰。這個小波動就是攻堅路上釋放的“硬骨頭”信號,今后攻堅方向對了,“硬骨頭”就會被啃下來,錯了,“硬骨頭”只能會越來越硬,所以未來仍要舉全市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新的舉措打好持久戰。
從區域聯防聯控看,小波動更需“大協同”
多年來,區域聯防聯控對北京空氣質量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0%;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90%以上?!岸瑠W藍”“北京藍”在各大媒體平臺頻頻亮相,得到國際國內社會一致好評。但從高標準治理要求來看,區域協同聯防聯控的力度仍需加大。北京市發布的第三輪PM2.5來源解析研究結果表明,PM2.5主要來源中區域傳輸超四成,且隨著污染級別的增大,區域傳輸分擔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重污染日區域傳輸平均占比超過六成。2023年10月底北京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期間,區域傳輸對北京的貢獻達77%,當然這只是一次有記錄的極端加重加量版的傳輸。
可喜的是,近日國務院印發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由原來的“2+26”城市調整為“2+36”城市。從國家層面看,新調整方案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長三角地區連為一體,更有利于開展區域聯防聯控,更有利于系統整體地解決大氣污染傳輸問題。對北京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李翔在發布會上談到協同治理的最新成果時說,剛剛過去的十二月下旬區域大范圍、長時間的污染過程應對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證?!?+36”調整后,區域聯防聯控協同發力,加上北京市全力應對,實現了全市PM2.5實際濃度低于預報結果1個級別,從而有效減緩了污染程度。
從北京定位發展看,小波動要“以小見大”走好未來治理之路
過去的十幾年,北京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交出了一份靚麗答卷,開創了“北京方案”,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被聯合國環境署譽為“北京奇跡”。2微克的小波動看似不大,不過是治理路上的“小結節”,但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總體目標,特別是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都對北京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極高要求。無論是從戰略層面看,還是長遠發展看,北京在實際工作都要提高站位,“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把小波動作為下一步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靶向之一,認真對待,深入研究,尋找對策。
當然,空氣質量改善是一個久久為功長期持續的過程,等不得,更急不得。未來治理之路如何走?2微克小波動說明在從“3字頭”邁向“2字頭”的過程中遇到了阻力,進入了“低濃度”波動式持續改善期。今后工作中,要尊重客觀規律和現實條件,迎難而上,在總結以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治理目標、治理方向、治理路徑、治理對象、治理手段等都要做相應的調整和改進。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為重點,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線,大力推動NOx和VOCs減排,不斷深化“一微克”行動,用好“三監聯動”工作機制,扎實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努力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以高質量生態環境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靚大國首都底色。
[來源:中國環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