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法治性很強,必須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履職,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在近日舉行的2024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特別強調。
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法治的地位舉足輕重。即便在應對重污染天氣這種需采取應急措施的情況下,也需要嚴格依法進行。如孫金龍所說:“大氣污染防治法對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作出了明確規定。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必須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污,嚴格按照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開展工作,堅決防止出現簡單粗暴執法問題。”
頂層設計關注大氣污染防治
“過去十年,中國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也帶來了可觀的健康收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彤對我國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表示肯定。
以北京為例。如今,“北京藍”成為常態,也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作為“北京奇跡”向世界各國進行推薦。北京PM2.5從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降到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由原來的58天下降到現在的2到3天。“這個成績,人民群眾都能切身感受得到。”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說。
藍天保衛戰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2023年,我國繼續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一系列頂層設計即與此有關。
例如,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26個部門聯合制定了《空氣質量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并于2023年11月30日由國務院印發實施。“這是國家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之后發布的第三個‘大氣十條’。”劉炳江說。
《行動計劃》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為重點,以降低細顆粒物濃度為主線,調整優化重點區域城市范圍,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
2023年1月,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等16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23年11月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4年度氫氟碳化物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
2023年,生態環境部穩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全年完成散煤治理約200萬戶。累計完成4.2億噸粗鋼產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億噸粗鋼產能燒結球團脫硫脫硝、料場封閉等重點工程改造,8.5萬個揮發性有機物(VOCs)突出問題整改。連續6年開展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督促13家車企實施環保召回、涉及車輛326萬輛。
同時,推動天山北坡城市群、東北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推動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全覆蓋,增加24萬家企業。
大氣監督幫扶有效推動減排
在藍天保衛戰中,執法的力量功不可沒。尤其是在秋冬季的重污染天氣監督幫扶工作中,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
盡管我國空氣質量在過去十年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但是在秋冬季,受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一些區域仍然會出現重污染天氣多發頻發。”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說。
為做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生態環境部聚焦重點區域,突出“重污染天氣應對和達標排放監督”兩項任務,協同推進“線上和線下”兩個戰場工作,開展了大氣監督幫扶工作。
2023年秋冬季以來,統籌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業務骨干2400余人,調動屬地執法人員9700余人次,開展了8輪大氣污染現場和遠程監督幫扶,發現問題企業1.6萬余家,推動解決涉氣環境問題3.2萬余個。
“監督幫扶對污染減排和環境質量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初步估算,2023年監督幫扶共推動污染物減排約39.3萬噸。”裴曉菲說。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抽調全國執法、監測技術骨干,每月壓茬式安排兩輪次現場監督幫扶,發現部分企業存在弄虛作假、超標排放、偷排偷放、重污染天氣減排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問題4254個,其中干擾自動監測、檢測報告造假、偽造臺賬記錄等性質嚴重、影響惡劣的違法違規問題537個,移交司法17個,行政拘留25人,刑事拘留3人,保持從嚴執法的主基調。
通過遠程推送識別線索,指導地方自查發現解決環境問題1萬余個。帶動地方建立完善上下聯動工作機制,逐級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質量改善主體責任。
用好技術,精準識別問題。利用衛星遙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污染源自動監測、用電監控等技術手段,融合各類數據信息,構建算法模型,精準識別問題線索,目前問題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85%以上。
全國優良天數比率好于目標
正是因為有了上述諸多努力,在2023年這一有著諸多于空氣質量不利因素的年份,我國空氣質量仍然獲得了改善。
“經過頑強努力,在全力支撐服務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同時,我們頂住疫后經濟回升帶來的污染物排放大幅增長以及氣象條件極為不利等多重壓力,戰勝了諸多困難與挑戰,取得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的好成績。”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說。
生態環境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大氣環境質量方面,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好于“十四五”規劃設定的年度目標(32.9微克/立方米)近3微克/立方米,較2019年下降16.7%。其中,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完成年度目標。全國優良天數比率扣除沙塵異常超標天后為86.8%,好于年度目標(86.2%)0.6個百分點,較2019年上升3.5個百分點。
盡管取得了好的成績,但是,如劉炳江所說:“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表現的特點是重污染還仍然多發頻發。”
2024年,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加大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和統籌強化監督力度。
裴曉菲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把重污染天氣應對作為重中之重,持續選派業務骨干開展現場監督幫扶,督促各項措施落實落地。同時,緊盯排放強度高、污染貢獻大的重點行業企業,督促企業落實污染治理主體責任,提升污染治理能力與合規達標排放水平。
[來源:中國環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