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監測點位多、因子多、要求高是開展浙江杭州亞運會生態環境保障工作的首要難題,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迎難而上,自主創新、規劃設計建設超級監測站,以精準預報實現精準管控,保障亞運會會期PM2.5日均濃度不高于25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再次刷新了浙江省大氣監測的歷史數據,這個由208人組成的集體剛剛也獲得了“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先進集體”的稱號。
“幾百個監測指標,用以往的監測手段很難針對亞運會期內復雜的情況給出高效實時環境質量監測與分析。”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蔡文祥告訴記者。鑒于監測實際需求的復雜性,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借鑒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生態環境保障工作的成功經驗,有了建立一個超級監測站的打算。“超級監測站什么樣?沒有任何參考依據和標準,那我們就自己設計規劃。”
建一個前所未有的超級監測站,實際上,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早就做好了準備。早在2021年,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就錨定“以精準預報支撐精準管控”的目標,提前謀劃編制《亞運環境質量監測和會商預報方案》,高標準建設亞運環境保障指揮中心。通過反復地選點比較、采購設備、安裝集成以及調試,歷時4個月,在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杭州亞運空氣質量保障核心超級監測站落地建成。
“在設計建設超級監測站時,我們就把具備常規六參數、顆粒物化學組分、光化學、大氣氧化性和顆粒物理化特性等監測功能的多種在線測量設備統合在同一個監測站內。通過全省多參數、高精度、立體化的大氣復合監測網絡耦合模式系統,將浙江省1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劃分為1萬多個3kmí3km的網格,超級監測站作為監測網絡中的重要一環,為區域排放的精準鎖定提供了更高效、更科學的指導作用。”蔡文祥說。
有了超級監測站這個“超級武器”也讓監測技術人員從“看不見的戰場”轉向了可視化的數據分析和科學預測。“超級監測站讓我們更加快速、有效地獲得了海量的數據,我們能夠比以往更加科學、精準地分析我們環境空氣質量的變化趨勢,精準發現可能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前做到靶向施控。”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監測部徐冰燁說。“同時,我們還完善了集衛星遙感、高位瞭望、無人機、走航監測和地面監測于一體的天空地立體化環境監測體系,通過智能化集成分析手段,實現了環境空氣質量變化特征全要素、多維度和多場景的實時動態分析。”
王曉元是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環境預報小組中的一員,設備調試期間對他來說是一段難忘的記憶。他告訴記者:“調試期間,超級監測站所在的亞運空氣質量保證核心區域,模型預報結果顯示空氣質量存在短時超標的風險,經預報小組加密研判,時刻緊盯站點監測數據變化情況,每小時開展一次預報,提前鎖定杭州市富陽區某工業園區存在排放不規范的情況,生態環境執法人員第一時間就出動對該園區進行了核查,核實無誤后針對性加強管控。”
監測先行、執法核查、科研保障、督察跟蹤,監測數據最終以精準預報實現了精準管控。“通過超級監測站的大氣復合監測網絡和我們建立的模式排放反演系統,可以對污染排放高值區域進行來源反向追蹤,能夠讓我們生態環境執法人員第一時間進行點穴式布控,以最小的管控代價達到最優的管控效果。”王曉元說。
實現精準管控后,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并未就此止步。經歷了亞運會生態環境質量保障工作的實戰,也讓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培養了一批監測分析、預報評估、污染溯源和大數據應用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積累和豐富了重大活動生態環境保障實戰經驗,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也乘勢而上,出臺了《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改革實施方案》,以改革求發展。
“我們將堅持人才強站戰略,建立年輕干部成長檔案、儲備庫,推進上掛下派,同時發揮‘首席專家’的領雁作用,重點攻關全省生態環境監測領域難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落地,讓創新轉化成發展的新動能。”蔡文祥說。
用創新引領發展,是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新征程上回答的“發展之問”,也是守護藍天的時代新篇。天空藍不藍,靠的不是天公作美,而是事在人為,創新監測手段,推進數智化轉型,蓄積發展新動能的綠色故事在浙江仍在繼續。
[來源:中國環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