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習近平在APEC歡迎宴會上的致辭。他講道:這幾天我每天早晨起來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氣質量如何,希望霧霾小一些,以便讓各位遠方的客人到北京時感覺舒適一點……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國都能夠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讓孩子們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
習近平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時,就明確提出了這個概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習近平現(xiàn)場即席演講:“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fā)展。”可見,對于藍天綠水,多少年來,習近平的思想發(fā)展創(chuàng)新、一脈相承。
這些天,習近平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的空氣質量如何,這對地方官員而言,何嘗不是一個榜樣和啟示?何嘗不是官員執(zhí)政為民所具備的必修課?
凡事皆有因果。霧霾頻襲,空氣質量糟糕,總是有污染源的。中國版圖是由大大小小的行政區(qū)域拼成的,假如每一個地方都能將污染源控制住,“APEC藍”焉能不常駐?青山綠水焉能不會重返?
一個地方官員每天早起第一件事看空氣質量,下決心整治污染源,前提是須有科學的發(fā)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假如“唯GDP至上”,甚至將GDP增長當成個人升遷的墊腳石,而對地方百姓缺乏感情,缺少社會擔當,總是心懷“我升遷之后,哪管地方霧霾滔天”的畸形心理,誰敢奢求他們每天第一件事會去看看空氣質量呢?!
當然,期盼“APEC藍”常駐,每一個地方都能有藍天碧云,除了地方要加強社會管理、下猛藥治理各類污染源外,關鍵還要從城市規(guī)劃、產業(yè)結構、技術革新等根本問題入手,實現(xiàn)標本皆治。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