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排放已成為中國城市空氣污染(PM2.5與臭氧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隨著中國汽車數量以及車用燃油消費的快速增長,城市交通污染將會為城市空氣質量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本報告以治理空氣污染為出發點,借鑒國內外的管理實踐,結合中國交通污染防控的最新進展,提出開展城市交通污染控制的十條核心路徑。
報告首次嘗試將城市規劃、交通規劃、交通管理、機動車清潔化、油品質量升級、區域防控等因素進行整合,以探討城市交通污染的綜合防治。為了能夠有效地支持相關政策制定者與實施者開展工作,針對每一條控制路徑,報告都收集了相關的污染控制措施以及國內外的應用案例,并形成了推動措施落地的具體建議。
作為報告的牽頭編制單位,清潔空氣創新中心(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和能源基金會邀請了多位來自亞洲開發銀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等機構的專家加入工作組,共同支持了本報告的編制。
本報告提出的十項城市交通污染控制路徑包括:
一、以“公交為導向”改善城市規劃:以公交為導向開展城市規劃,合理布局,降低出行需求,從根本削減機動車污染的產生。
二、控制汽車保有量:設立機動車保有量目標,控制新登記機動車的數量,遏制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的趨勢,防治污染。
三、提高機動車排放標準: 提高標準中尾氣排放以及蒸發排放的要求,從新車的生產、銷售等環節嚴格把關,提高新車的排放水平。
四、提高機動車油品質量:機動車燃油質量不但與汽車污染排放水平直接相關,且會影響相關污染控制設備的運行。清潔油品,尤其降低柴油車的含硫量在目前尤為關鍵。
五、管理在用車排放:在用汽車排放管理的基本原則是辨別汽車是否符合排放標準,并對不符合標準的車輛進行維修、或報廢。
六、改善交通結構,推廣公共和非機動交通:推廣公共交通及非機動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汽車的使用,從而實現降低排放。
七、改善城市交通的規劃與管理:改善交通規劃可以有效降低因規劃帶來的對污染排放的鎖定效應;城市還可以通過設立低排放區、擁堵收費、車輛限行等措施實施交通管理,減少車輛的使用,緩解擁堵,實現污染減排。
八、推廣清潔能源汽車:隨著科技的進步,新能源車已經進入了普通公眾的消費市場,推廣清潔能源車,可以從根本上減少汽車使用過程中的排污,提高城市空氣質量。
九、支持開展區域交通污染控制:考慮到汽車的移動性,交通源的控制措施要考慮區域間的協調統一,統籌安排。
十、構建有利于政策制定和實施的環境:通過獲取有力的行政支持,加強基礎科研,并運用適當的經濟手段,開展公眾教育并鼓勵公眾參與,創造有利的環境以提高相關政策的可行性和公眾接受度,從而推動政策的落實。
點擊查看報告:《改善城市交通,遏制中國空氣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