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邢飛龍 姚伊樂
大氣污染牽動著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心。
記者日前從全國政協獲悉,多個民主黨派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如民革中央遞交了《關于加強財政金融協調與協同,大力推動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提案》、農工黨遞交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聯合防治體系的提案》和《關于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基金的提案》,民建中央遞交了《關于京津冀聯防聯治破解大氣污染難題》的提案等。
從這些提案中不難看出,大氣污染治理,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依然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
環境治理成為關注焦點
問題
不久前,環境保護部公布的2014年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占據8席。
民建中央指出,京津冀地區的環境問題有以下三個:
首先,京津冀區域性環境規劃應盡快出臺。目前,缺乏區域性生態環境規劃統籌協調京津冀及周邊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等工作。
其次,能源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能源結構仍以燃煤為主,壓減燃煤壓力巨大,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仍需進一步推進。
再次,機動車污染控制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京津冀三地機動車總量已超過2500萬輛,大型運輸車輛排放標準更新較慢、污染排放大。
另外,多個民主黨派提出,當前,京津冀及周邊各省區市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期,產業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產能涉及轉型升級、人員安置等諸多方面,僅靠地方政府的力量難以承擔。
盡快出臺京津冀區域性生態環境規劃
謀篇
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表示,京津冀地區的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三地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
民建中央提出,要在深化污染源解析研究基礎上科學編制京津冀區域性生態環境規劃。一是統籌協調京津冀三地規劃,進一步深化和明確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水資源保護、水環境保護、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的合作機制。二是在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莊市PM2.5源解析結果基礎上,全面、持續開展大氣污染源解析及傳輸轉化研究,摸清地區差異,指導編制更合理、更有針對性的環境規劃。
針對機動車污染問題,應通過提升京津冀地區油品質量推進機動車減排。加快大型車輛的標準和油品升級,加快老舊車、黃標車淘汰,杜絕假冒達標車輛的銷售使用。
民盟中央建議,應完善保障機制,構建長效應急措施系統,實行統一規劃,推進區域聯防聯控,統一企業準入標準。
同時,成立三地聯合防治管理委員會,建立跨區域的聯合監察執法機制;完善立法,整合區域內法制資源,出臺《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加大對重點環保產業的投資力度,加快促進三地形成污染物總量控制的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等市場;加強科研合作,建立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的三地科研合作機制。
對策
設立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基金
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對當地的產業發展影響重大。
對此,農工黨在提案中建議,由中央和京津冀三地通過設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基金的方式,支持這一區域特別是河北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環境污染,加快推進生態建設。
農工黨建議,資金規模設定為300億元右。其資金來源可以有以下幾種選擇:一是由中央財政撥款;二是按照共同又有區別的原則,由京津冀協商按一定比例出資,京津應承擔主要部分;三是由社會投入和社會捐贈;四是在京津冀設立專門的生態環保附加費,如電力、燃油附加費等。
無獨有偶,民建中央也在提案中建議,要建立京津冀三地生態建設共有基金,以生態效率最大化原則進行統一配置。并且,根據各地治理任務輕重和實際財政情況,按一定比例分配資金,主要向河北傾斜,80%~90%用于河北。
張貴認為,幾百億生態環保基金只能作為一個杠桿的支點,而并非京津冀生態環保工作的全部資金來源。例如,一個海河沿線的修復工程就需要上百億資金,防護林保護及環京津冀貧困帶的發展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只有借生態環保基金撬動全社會更多的投入,才能切實解決京津冀地區生態治理的資金問題。
此外,張貴表示,生態環保基金應由京津冀、中央和市場三地五方力量共同建立,特別要注意基金的構成、規模及投資流向。
民建中央指出,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一是進一步理順投入機制。二是加大稅收補貼力度,推動淘汰落后產能。三是調整政府的采購目錄,提高政府采購的“綠色化”比重。四是推動京津冀地區區域排污權交易試點。
(新聞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