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4月22日電(趙婀娜、郭倩)清華大學發布首個室內PM2.5污染公益調研報告,旨在幫助人們增加對室內空氣污染問題的關注和了解。
調研結果顯示,相對于室外PM2.5污染,室內PM2.5污染對人的影響更顯著,人均室內 暴露量和潛在劑量為室外的4倍。同時,調研還發現,在客觀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的主動行為對室內空氣質量影響最為顯著。
研究發現,在總體平均意義上,室內 濃度與同期室外 濃度存在0.67的比例關系,這體現了建筑物對人體的防護效應。同時,隨著室外污染程度的提高,室內外 濃度比值呈現下降趨勢。調研還發現,在同等外部條件下,辦公環境的室內 等級略優于居住環境,樓層17層以上室內 等級最優,距離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略優于小于500米。
該調研項目的負責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張林表示:“雖然室內外空氣質量存在著一定的相關關系,但是我們發現人的主動行為是影響室內環境空氣質量的關鍵因素。”其中,空氣凈化器、中央空調對室內空氣凈化起到明顯作用;開窗通風的作用則因室外情況而異,在室外PM2.5監測值低于75μg/m3時,開窗通風有利于室內空氣質量的改善,而在室外PM2.5監測值高于150μg/m3時,開窗通風則成為室內空氣質量的破壞因素;另外,烹飪、吸煙、打掃和其他增塵行為也對室內 時間序列引起了明顯的波動影響。
據統計,現代人70%~90%時間處于室內,室內空氣質量直接影響著人體健康。對室外空氣質量,人們通常可以通過肉眼觀測霧霾強度、網絡獲取PM2.5官方監測值等方式獲取相關信息,并據此采取防護措施。然而,對于室內PM2.5濃度,由于房屋深度較小,無法進行直觀的能見度判斷,加之室內環境差異性較大,專業PM2.5檢測設備龐大昂貴,難以進行普遍實時的檢測,這使得人們一直缺乏對于室內PM2.5污染程度全面系統的認識和研究。
本次“北京室內環境 調研行動”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和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聯合發起。據介紹,此次調研活動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將會與醫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合作,基于大樣本量數據,探究PM2.5與人體健康之間關系。
(來源:人民日報-環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