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岳躍國 蔡新華
記者:2014年,上海市PM2.5濃度下降了16.1%,主要原因何在?今年有沒有反彈壓力?
張全:首先,這是上海自身強化治理的結果。上海去年聚焦能源、交通、建設、工業、農業、社會六大領域,119個項目全面啟動。電廠實現了脫硫脫硝、高效除塵全覆蓋;淘汰了黃標車17.2萬輛;取消散燒煤,淘汰了1675臺中小燃煤鍋爐;嚴控揚塵污染,治理餐飲油煙等等。
第二個重要因素是啟動了長三角聯防聯治,并邁出了實質性一步。整個長三角一共淘汰了130多萬輛黃標車和老舊車輛,中小鍋爐也淘汰了1.2萬多臺。
今年反彈的壓力還是有的,這要看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能不能鞏固,大力治污能不能提升,鐵腕執法是不是再加強,上海還是很有信心的。
記者:有人說,在上海這樣的發達地區推進環境保護,是在補過去該做而沒做到位的功課,您是否認可“補課型”的定位?
張全:我們確實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有當前發展的階段性問題,放在現在來解決,都是現實的問題。到2020年,上海既要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環境質量和未來發展還有很多不適應之處。
大氣方面,52微克/立方米的PM2.5濃度值,與3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還有較大差距;水環境方面,整體功能區達標率還比較低;土壤環境方面,大量工業轉型土地需要修復。
同時,上海也一直走在努力適應未來發展要求的路上。2000年以來,人口增加五成,經濟總量翻兩番,能源消費總量提升一倍多,機動車也有大幅增加。如果沒有連續5輪的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現在的環境質量不可想象。
記者:根據預測,未來幾年經濟下行的壓力還將存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如何處理保護與發展關系?
張全:上海的環境保護發展和經濟社會轉型已經到了一個互為關鍵、互為前提的階段。環境保護要真正實現源頭防治,需要工業產業以及農業實現轉型發展;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確實也需要環保實現更大的突破。
在這一階段,環境保護特別容易與經濟社會轉型形成共鳴。我理解,在環境保護的前期,不投入就無法開展環境保護,但越往后越能體現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一致性。
說得形象一點,環境保護既要圍繞中心公轉,又要圍繞自身重點進行自傳。當然,公轉和自傳是在同步的過程中完成的,大方向也是一致的。
記者:上海市連續開展了5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有人質疑這樣的做法行政成本太高,對此您怎么看?
張全:我覺得當前這個階段需要這樣的行動計劃。首先,當前環境保護任務繁重,矛盾突出,環境問題也非常專業、非常復雜;其次,環境保護已經深入到經濟社會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需要一個宏觀參與、綜合協調、合力推進的平臺。
當然,這種平臺也需要與時俱進。從前5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來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10年為起步完善階段,基本特征是搭建平臺、主推工程、重在治污、快還欠賬;后5年為發展成熟階段,基本特征是源頭預防、全程監管、深化治理、優化發展。再發展下去,這種平臺應擴大到社會層面,實現從環境管理到環境“治理”的升級。
記者:與前5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相比,在全面小康建設進入關鍵時期啟動的第六輪行動計劃有何特點?
張全:第六輪共安排232個項目,預計總投資1000億元左右。
一是完成一批體現國際水平的標志性項目。包括完成飲用水水源地基本建設和供水集約化、全面取消分散燃煤、建成“一主多點”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體系、基本完成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等。
二是推進一批體現力度、在國內領先的重點任務。包括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泵站截污改造、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裝配式建筑、產業結構調整、循環經濟等。
三是探索啟動一批國際城市有經驗國內相對薄弱的工作。主要包括啟動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港口污染治理,建立土壤污染防控體系并開展治理修復試點,推進城市地表徑流控制試點、綠色供應鏈等。
記者:當前,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受到特別關注,上海在公眾參與方面做得如何?
張全:近年來,上海不斷深化生態文明和環保宣傳教育,尤其是通過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低碳家居、綠色生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公眾參與環保的意識、熱情和水平也大幅提升。
2013年春節,上海放鞭炮引起的PM2.5濃度增加值是470微克/立方米,2014年是140,今年是40左右。在沒有強制性法律約束情況下,連續3年這么大幅度下降,我看到了民間自覺行動的力量。這就是星星之火。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比造幾個污水處理廠偉大得多。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