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奎庭
近日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這意味著,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推動實施這一戰略的總體方針已經明確。那么,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有哪些難點?如何破解?近日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打破“一畝三分地”定式
“‘一體化’的實質就是打破行政區域化概念,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不能各干各的。”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馮銀廠坦言。
馮銀廠還以北京長安街和法國巴黎盧浮宮的建筑,進一步闡釋了“一體化”的內涵:長安街上的建筑一幢幢看起來都十分現代化,但整體看來似乎什么都不是。但盧浮宮的建筑單看沒有一幢建筑比我們的好,而整體看來就像一幅畫。因為他們的建筑師在設計時把盧浮宮作為一體化來設計,而我們的設計是各自為政、互不相通。
京津冀一體化,就是把它看作一個整體,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馮銀廠說,拿天然氣的使用來說,就沒有很好地兼顧到周邊區域。以北京市為例,2012年北京市天然氣使用量已達92億立方米,接近全國用量的1/5,但北京的空氣污染依然比較重。
為什么會這樣?這就像木桶效應,某一局部的環境空氣質量除了自身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其所在區域的情況。可以設想,如果92億立方米天然氣有一部分用于北京周邊污染較重的燃煤設施的煤炭替代,實際的環境效益將會更明顯。
同時,在清潔能源分配方面應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在國家層面,應制定區域的清潔能源利用規劃,使清潔能源用到最該用的區域和最該用的行業。
以河北省為例,2012年煤炭消費量達3億噸,占京津冀地區的80%以上。河北每減少1%的煤炭消費,就需要增加15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耗才可以得到平衡。但是2012年河北天然氣產量僅為13.36億立方米。如果不能在國家層面合理地分配天然氣資源,向急需的區域給予政策傾斜,短期內河北作為污染最重的區域,其能源結構的調整將十分困難。
實現環保一體化的另一個難點就是聯防聯控。馮銀廠認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聯防聯控在體制上還沒能徹底實現,還停留在概念上,地方之間還都在討價還價,其實大家應該做好鄰居,不要以鄰為壑,把污染企業往對方地域搬。應該在資源、信息、權利、義務平等的情況下討論聯合治霾。
馮銀廠建議,要結合自然稟賦,在環境承載力約束下合理規劃城市的發展方向和規模。一是要確定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紅線;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定位城市發展方向與規模,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服務的手段,為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提供指導和服務;三是以環境容量優化產業發展模式,確定產業發展的環境準入門檻。
保證群眾利益得到滿足
對于實現環保一體化的難點,河北經貿大學綠色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小江也有他的看法。
“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如何保障群眾利益得到滿足,享受到環保一體化帶來的福利。”王小江說。
北京和河北之間存在不同的資源利用矛盾。北京由于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充足的資源,如經濟的、技術的、人才的等。但河北一些資源較少的地區怎么發展?在一體化的過程中,能不能有一個眾生平等的概念,也能讓他們享受到北京的福利。如果享受不到這個福利,只是成為北京人員疏散、低端產業的集散地,一體化很難進行。
王小江坦言,在環保一體化的過程中,如果不讓河北產生霧霾污染,不污染水,為北京輸送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這不是不能做到,但這要付出代價。以承德為例,要為北京輸送優良的水,代價是去工業化,對水和空氣造成污染的產業不能發展。那誰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有個補償機制來解決,或者在經濟發展戰略上進行對等交換,就是北京把一些不與環保產生沖突的產業轉移到承德去。在這個過程中,北京要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對因保護水質而付出代價的承德進行補償,使承德市民利益得以保障。
“另外,中央應該拿出一部分專項資金,用于關閉企業的人員安置等問題。”王小江進一步解釋說,比如北京和河北,同樣的標準,北京空氣質量可以達標,因為北京大部分重工業已經遷出,也有雄厚的資金支撐。而同樣的標準,河北就很難達標。要想空氣質量達標,只能關閉一些企業。而企業的人員安置就成為一個大問題。應該設立一個專項資金,誰安排多少人員,就補助多少錢,以解決關閉企業人員的安置問題。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