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北京 —— 近年,中國空氣污染形勢嚴峻。 2013年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國十條”),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污染防治。2014年是“國十條”出臺后的第一年,各省(市)的空氣污染治理成績單究竟如何?今日發布的《中國空氣質量管理評估報告(2015)簡版》指出,盡管PM2.5、PM10等污染物年均濃度的整體達標率仍然較低,但各省(市)在過去一年中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執行力度很大,部分工作超額完成,山西、山東、上海等省(市)空氣質量改善顯著。
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清潔空氣創新中心)聯合多位環境專家,以環境狀況公報及其他公開數據為基礎,從空氣質量狀況、污染物排放控制進展、空氣質量管理進展、空氣污染治理困難程度等多角度梳理了中國大陸除西藏之外的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2014年的表現,旨在幫助各省(市)了解污染現狀和差距、把脈治理困難和挑戰,為系統開展空氣質量管理提供參考。
空氣質量評估:
通過對PM2.5數據的分析, 2014年交出優異成績單的前三甲是山西、山東和上海,這三個省份的PM2.5年均濃度比上一年降了16.7%、16.3%和16.1%。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及河南形成了一個大面積的連續的PM2.5嚴重污染區域,其中河南的污染狀況十分嚴重,應引起更大關注。
對PM10數據的分析則顯示,海南、云南、廣東、貴州、黑龍江和廣西等6個省份達標,成績處于前列。然而與2013年相比,卻有10個省(市)2014年的數據不降反升,這10個省(市)主要分布在中部、東北和西部地區。
O3除北京之外其他公布數據的省(市)均達標,NO2有5省(市)超標,其中北京和天津超標最多。SO2雖然全部省(市)年均濃度均達標,但在采暖期北方地區超標情況依然不容忽視。
污染物減排進展:
針對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分析表明,2014年SO2、NOx的減排效果顯著,汞的排放控制也逐步得到關注。部分空氣污染防治措施,如設定煤炭消費總量目標、淘汰黃標車等,在2014年不但有效降低了SO2、NOx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還帶來了顯著的協同減排溫室氣體的效果。這些措施也支持中國煤炭消費總量在15年來首次出現了負增長,推動了整體能源結構的清潔化進展。
空氣質量管理:
隨著“新環保法”的出臺,中央和地方在立法和標準制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大幅推進;通過提高排污收費,加大行政處罰等經濟措施進行污染防治也在北京、天津多省(市)取得進展。然而,全國大部分省(市)信息公開程度依然不夠理想,30個省(市)信息公開程度總體得分率為59.5%。其中空氣質量的實時監測歷史數據均不可追溯;空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實施效果評估大都未對公眾公開,只有天津首次做出了嘗試。
治理挑戰與展望:
報告通過模型模擬和綜合分析提出,目前我國空氣污染治理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各地先天污染自凈能力差異大、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調整壓力大,以及機動車全國范圍內增速加快等幾個方面。
京津冀及周邊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地區、川渝地區以及長三角地區等污染相對嚴重的地區大氣污染自凈能力也處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山東、江西、遼寧、河北、寧夏、青海和江蘇等7省(市)第二產業占比高且重污染行業GDP占比大于60%,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大;山西、內蒙古、寧夏、貴州、安徽、河北、陜西等七省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占比均高達80%以上,能源結構清潔化壓力較大;上海單位面積煤炭消耗量遠高于全國平均,且上海、江蘇、浙江的單位面積煤炭消耗量分列第全國的第1、3、8位,聚集形成一個高耗煤地區,對空氣質量形成很大挑戰。
2014年,深圳作為全國唯一的空氣質量達標的超大城市(千萬人口以上),已經交上了一份較為滿意的答卷,并成為許多城市學習的榜樣。我們相信,隨著空氣質量管理機制的完善、減排措施的深入落實,今后還會有更多的省(市)不斷加入到空氣質量達標的行列中。
感謝中國清潔空氣聯盟指導委員會、環保部環境規劃院、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能源基金會等機構和專家對本報告的編制提供寶貴的支持。
“CAAC清潔空氣管理報告”應用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管理評估工具支持省和城市開展空氣質量管理的系統評估,從而持續推進省市空氣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并推動清潔空氣管理措施的選擇和有效落實。“CAAC清潔空氣管理報告”由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聯合聯盟合作省市與專家共同編制。
報告下載:中國空氣質量管理評估報告(2015)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