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下午,第四屆清潔空氣投資者沙龍暨“創藍獎”說明會在北京鴻芷咖啡館舉行,近50名來自“創藍獎”參評技術項目代表、相關省市的環保部門代表、部分企業代表及投資機構代表參加了本次沙龍,參會嘉賓就本次“創藍獎”評選的三個技術領域:柴油機污染防治、室內空氣凈化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防治的相關話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治理空氣污染需要更多、更新、更實用的技術助力,已成為企業和政府的共識。然而,在實戰過程中,哪些技術能夠真正治理污染,實現達標排放,卻成為地方政府和企業倍感頭疼的問題。
山西省環境規劃院與聯盟有著政策、培訓等各方面的深入合作,專程趕來參會的孫鵬程副院長表示,非常希望從今天的沙龍以及聯盟的后續活動,包括“創藍獎”的評比中,找到更多更好的技術項目到山西落地。同時,孫院長也認為,要更好地推廣和應用新技術,不僅需要政府的強制推進,更需要為創新的技術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讓市場的力量參與到技術轉型的進程中去。而來自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顏敏,則帶來了深圳市2014年針對全市重點排放企業開展的一次揮發性有機物(VOCs)摸底調查案例。調查發現,在7千多家接受普查的企業中,家具、印刷、電子制造和塑膠行業VOCs排放比較大,其中大部分企業都十分缺乏有效的治理技術,造成了整體的治理效果較差。
事實上,一些類似的空氣污染的問題,已經在歐美得到了系統解決,而這些成熟治理技術卻很難在中國市場登陸。
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的高級項目經理凌炫介紹說,首屆“創藍獎”已經得到了能源基金會、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VOCs治理協會、意大利商會、加中貿易理事會、歐盟商會等十余家中外機構的支持,而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報名結束,已經收到來自歐美、澳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55個技術項目報名,這些中外技術項目都將在同一起跑線上接受“創藍獎”評選組針對每個技術在中國市場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的評估,以實際效用為最重要的考核標準,力求選拔出真正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可應用技術。
另一方面,國內很多手握創新技術的初創團隊,也不易找到專業性的平臺去評估和展示這些技術的優勢和實際效用。在55個報名參評首屆“創藍獎”評比的技術項目中,有11個項目派出了代表參加本次沙龍,他們從各自的技術開發、市場預期、商業模式拓展等方面進行了分享,也得到了來自投資方、企業代表和媒體記者的提問與反饋。
青域基金的合伙人左林專注于環保領域的項目投資,他認為在噴涂、印刷等以集成方式做改造的企業,推廣新技術的應用較為便利;而那些針對醫藥、部分化工企業等小體量零散市場的技術項目,則相對在爭取投資的時候容易處于較為不利的地位。
重慶力帆控股集團的副總裁兼投資總監高鈺則對技術提供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認為只有能夠真正改變能源結構,不局限于具體的短期政策導向,具備可持續的技術應用空間的創新技術,才是投資方與市場需求方最渴求的技術項目。
正如關注清潔空氣投資與技術創新的各參會代表所認為的,“創藍獎”的設立,就是要通過科學的技術評估方法,以實際效用作為最核心的評估依據,遴選和推薦出真正具有突破性與實際效用的清潔空氣技術,來解決當前市場供需雙方因信息不對稱、評估標準不明晰而造成的行業困境。評選最關注的就是參評技術的實際效果,只有經過科學嚴謹的實測,用真實可靠的效果說話,才能實現聯盟設立這一獎項的初衷,也才能真正幫助到創新性的技術項目,服務于急需突破性技術的中國市場。
據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的解洪興秘書長介紹,首屆“創藍獎”頒獎典禮暨國際清潔空氣技術大會將于12月中旬在北京舉辦。屆時,大會將為獲獎及入圍技術項目提供技術展示與市場對接機會,也將廣泛邀請全國的地方政府及環保部門、相關行業企業、支持伙伴機構及媒體參與,力求為優秀的“創藍”技術提供實際的市場對接洽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