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北京 - 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發布了第五期CAAC政策報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2017)實施的投融資需求及影響》。該研究是在能源基金會和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的支持下,由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和南京大學組成的專家工作組經過兩年多的實地調研,系統的統計、分析和測算而總結完成。11月19日下午,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的董戰峰博士向來自金融界及環保部門的專家和各界記者介紹了這一報告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與報告成果,并接受了專家的點評與媒體提問。
報告結合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以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發布的地方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建立了一套基于計劃實施的治理措施投融資需求測算方法和健康及社會經濟影響的評估方法。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張力小副院長指出:“報告建立的方法學體系是開創性的且具有深遠的意義,很多類似的工作,包括水、土的行動計劃都可以依照這個方法學開展研究,為國家和地區的環保戰略決策、投融資規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報告分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及全國的《行動計劃》的投融資需求,評估了該行動計劃實施可能給地區帶來的社會、經濟、健康等影響,為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計劃的實施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王麗莎博士強調說:“現在中國已經進入到環境管理升級、政策頻出的新階段,開展這樣的政策投入產出分析,可以使得政策更加有效,將資源投入到成本效益最高的領域,加速中國的環境質量改善進程。”
投融資需求:
全國《行動計劃》實施的直接投資共需1.84萬億元,與之前預計的1.7萬億增加了8%。優化能源結構、移動源污染防治、工業企業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四個任務類別的投資需求分別為2844.00億元、14067.66億元、915.44億元和615.72億元。其中移動源污染防治的資金需求最大,是其他三部分之和的三倍還多。
2013年和2014年中央財政在大氣污染治理上的直接投資僅為50億元、100億元,這與《行動計劃》1.84萬億的投資需求差距非常之大。但是由于目前未能形成穩健有效的大氣行動計劃實施的投融資機制,所以我國大氣污染治理仍然存在投資總量嚴重不足,過度依賴政府財政性投入、融資渠道單一等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劉倩副主任認為通過資本市場來撬動私人資本投資于環境治理是刻不容緩的。劉倩說:“從全球范圍看,撬動私人資本的具體工具,包括PPP(公私合營)以及新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金融、眾籌、社區融資等,如果這些工具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大氣污染治理的投融資框架內取得突破先行先試的話,不但能夠對行動計劃的實施提供有效保障,而且對其他領域環境治理投融資模式的拓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健康效應:
如果《行動計劃》實施以后,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可以實現,那么到2017年,全國因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而減少的慢性死亡人數為11.06萬人/年。其中,河北省因實施《行動計劃》而減少的死亡人數最多。
行動計劃實施后全國各省損失壽命年限下降,即壽命有延長趨勢,男性人均壽命延長0.24-1.48年,女性則為0.34-3.48年。總體壽命延長最顯著的是京津冀地區,特別是北京市,各項壽命延長年數均位居第一。年齡≤65歲的人壽命變化量較老年人(年齡>65歲)更為突出,其壽命增加范圍分別為0.37-3.77年與0.2-1.19年。
社會經濟影響: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能夠拉動GDP增長2.04萬億(五年合計),增加就業崗位291.13萬個。三大重點區域相比,長三角地區所獲的直接效應最大為2782.03億元,京津冀地區所獲的收益僅為35.66億元,遠小于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主要是因京津冀尤其是河北省淘汰落后產能的量較大,所以其導致的負效應抵消了大部分環保投資拉動的正效應。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主任助理董戰峰博士認為河北正處在一個轉型期,落后產能的淘汰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也需要政府做更多的保障工作。能源基金會環境管理項目主管尹樂也指出“落后產能的淘汰關系到地方的經濟和民生,需要做好規劃,最大限度的減少其負面影響。”
政策建議:
報告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議包括:加大交通污染源治理等資金投入力度,保障行動計劃的順利實施。理清不同投資主體責任并推進構建形成穩定的投融資渠道和機制,這是長久以來存在的難點問題,為了保障大氣行動計劃投資需求的有效供給,應進一步推進加快改革進程。拓寬和完善大氣行動計劃實施的投融資渠道。實施利好政策驅動大氣環保產業快速發展。
“CAAC政策報告”專注于對中國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及管理機制進行解讀、分析,提出建議,以支持清潔空氣工作的開展。“CAAC政策報告”由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聯合聯盟成員與專家共同編制。
報告下載:http://www.d73p.cn/product/7466.html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簡稱“環境規劃院”或“中國環境規劃院”)成立于2001年,為獨立法人事業單位。主要職責是:承擔國家環境保護中長期規劃與年度計劃、流域或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全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及實施方案、以及相關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專項規劃的擬訂與實施評估工作;開展規劃編制理論方法、目標指標體系及環境規劃技術研究工作;開展環境公共財政與投融資政策研究;承擔中央各類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項目審查;承擔環保產業和環境服務業相關政策、規劃編制支持工作;承擔相關規劃的技術審查、規劃實施的技術指導、規劃項目的技術咨詢與評估工作;承擔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污染損害鑒定評估的技術與政策支持工作;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研究、以及環境濟綜合決策支持工作。自成立以來,環境規劃院始終以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優質的決策服務為建院宗旨,在國家環保規劃編制、環境政策研究與制定、項目評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十年來,承擔了90多項國家級重點規劃和科研課題、60多項流域和區域級環保規劃、30多項重大國際項目。其中多項規劃、評估報告、環境政策為中國政府批復、采納,為相關部門的決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創建于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于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范等部分院系后與創辦于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即“以科學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傳統始終貫穿于南京大學的發展史中,成為南京大學辦學最重要的特色。今日南京大學以“加強應用、注重基礎、發展邊緣、促進聯合”為方針,以“基礎研究面向國際學術前沿,應用研究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致力于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指導思想,調整科研布局、加強科研組織,整體提高原創科研能力與水平。
中國清潔空氣聯盟
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由十家中國清潔空氣領域的核心科研院所共同發起,擬為中國的省市提供一個有效的平臺,一方面以推廣國內外先進的理念、經驗、技術、工具;另一方面,加強省、城市以及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協作。聯盟的目標是支持中國的省和城市改善空氣質量,減少空氣污染對公共健康的危害。聯盟的參與方包括科研院所、相關省市、以及關注清潔空氣的公益機構和相關企業等。聯盟由指導委員會指導工作,并下設秘書處開展日常的管理和協調工作。
能源基金會中國
能源基金會中國于1999年在北京成立,是致力于中國可持續能源發展的非營利公益組織,其總部位于美國舊金山。機構在中國民政部正式注冊的官方名稱為能源基金會(美國)北京辦事處,業務主管部門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基金會中國的宗旨是推動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幫助中國過渡到可持續能源的未來。通過資助中國的相關機構開展政策研究、加強標準制定,推動能力建設和傳播最佳實踐,助力中國應對能源挑戰。能源基金會中國的項目資助領域包括建筑節能、電力、環境管理、工業節能、低碳發展、可再生能源、可持續城市和交通八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