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第二屆”創藍獎”正式截止申報。本屆創藍獎,組委會與近20個國家的50多個機構建立了合作,并收到來自16個國家超過50項技術申請。其中,不乏很多來自清潔技術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瑞士、荷蘭、丹麥、瑞典、挪威、德國、法國、以色列、中國等。
創藍獎旨在通過推動最佳可行清潔空氣技術的應用來加速中國空氣污染治理。空氣污染問題比較復雜,不同城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能源結構、城市形態、治理水平不同,而擁有不同的污染構成,因而面臨不同的技術難題。如何助力不同城市針對其所面對的挑戰,選用最佳可得的清潔技術開展空氣質量改善工作,將會是加速重現藍天的關鍵。自2014年起,清潔空氣聯盟在中國的省市不斷開展清潔空氣管理試點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了包括北京、天津、廣東、江蘇、山西、深圳等省市在內的10個試點。今年,創藍獎的技術領域與這些試點城市的技術需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深圳是中國清潔空氣領域的領軍城市。現在已經實現了PM2.5的國家標準,并且承諾在2020年之前,提前實現世衛組織第二階段的PM2.5標準。坐擁世界第三大集裝箱碼頭,深圳空氣質量改善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港口的排放控制,占深圳PM2.5總排放量的13%。因此,2016年,創藍獎選擇柴油機減排技術作為技術領域之一以期幫深圳尋找到更好的港口清潔化技術,并向全國推廣。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引起了全國,乃至世界的廣泛關注。據估算,如果解決冬季燃煤取暖污染的問題,京津冀地區的PM2.5濃度就可以減少20%,對北京而言,改善幅度可以高達40%。在北京,由于散煤的高污染強度,雖然居民用能占總能源使用只有18%,但卻排放了50%的黑碳以及69%的有機碳,這比機動車和工廠排放的部分加起來還要多。為了改善空氣質量,為達到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污染物控制水平,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攜清潔空氣創新中心(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共同征集非電燃煤污染治理相關技術,開展典型技術案例分析,以及編制《燃煤清潔能源改造技術指南》。因此,非電燃煤污染防治技術也收錄為今年創藍獎評選的技術領域之一。此領域的獲獎者將有機會支持制定京津冀地區散煤污染控制的技術指南的編制與示范。
揮發性有機物(VOCs)不但本身有毒且致癌,還是PM2.5與臭氧的前體物,對顆粒物污染以及臭氧污染均有很大的貢獻。十三五計劃將VOCs列為重點污染物,促使一些主要省市設定各自的VOCs控制目標。作為試點城市之一,常州也是中國知名的化工生產基地,據測算,常州每年VOCs排放量約為5萬噸,目前面臨著巨大的VOC減排壓力。創藍組委會選擇VOCs替代、污染防治和監測技術,希望能夠通過創藍獎的平臺,幫助常州以及其他有VOCs治理需求的省市解決燃眉之急。
第二屆創藍獎專注于如下五個技術領域:
1)柴油機減排技術
2)非電燃煤污染防治技術
3)VOCs替代、污染防治和監測技術
4)室內空氣質量檢測和空氣凈化技術
5)燃煤電廠創新超低排放技術
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http://en.bluetechawar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