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關村創藍清潔空氣產業聯盟在京發布《2030清潔空氣市場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以空氣質量達標為約束,首次系統剖析了未來經濟發展與重點行業市場機遇。
自2013年“大氣十條”發布以來的五年間,我國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取得了突破進展,部分城市的PM2.5濃度降幅達到甚至超過30%,實現了部分西方國家一二十年才能達到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果,得到世界矚目。隨著“大氣十條”目標的圓滿實現,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進入了新的階段。打贏藍天保衛戰,在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已成為中國對世界的承諾。
報告指出,隨著大氣治理的逐步深入,我國的清潔空氣市場將迎來巨大的結構性投資機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2030年,我國清潔空氣部分重點領域或將迎來逾20萬億的市場機遇,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空氣技術需求市場。
中關村創藍清潔空氣產業聯盟主任解洪興表示:“我國巨大的清潔空氣技術市場將吸引全球清潔技術企業的集聚,在中國發展起來的清潔能源與污染防治技術,未來將走出中國,推動全球清潔化發展。”
報告以2030年全國所有城市實現空氣質量達標為預期,建立了以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為約束的經濟發展模型。報告預測,到2030年我國第三產業占比將超過60%,煤炭占總能耗比重低于42%,清潔能源占總能耗比例達22%,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或超1500萬輛。這些變化會帶來巨大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應,加速實現中國在巴黎協議中的承諾,推動全球低碳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毛顯強教授指出,報告對中國清潔空氣技術市場的展望,是以一系列深入的基礎研究工作為依據的。編制組建立了宏觀環境-經濟-能源(3E)模型開展模擬分析,綜合考慮了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對國家環保政策法規的解讀,以及國家產業政策和規劃的近期和中長期影響等因素。這些基礎研究工作,為此次清潔空氣市場展望提供了宏觀經濟以及能源規模、結構、效率背景信息,保證了市場展望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報告剖析了清潔空氣相關重點領域的市場發展機遇。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超14萬億,移動源排放控制將產生超過2萬億的市場,環境監測領域市場空間逾1300億元,室內空氣污染防治將帶來1.7萬億市場,此外,燃煤污染防治、工業源VOCs污染防治將分別產生逾1萬億和近8000億的市場空間。
“該報告基于詳實的調研數據和科學的統計方案,為我們展現了未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市場的巨大空間,以及多個細分領域的容量和前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高健表示,“相信這份報告中的諸多專業信息會對政策制定者、相關產業從業者和投資者,以及環境產業研究者,有很大幫助和借鑒”。
“報告不僅對監測數據進行了權威分析,也對監測工作中困擾我們的技術難點,如VOCs監測、網格化監測等,給予了很好的建議和技術方面的技術指導。”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副站長劉保獻在會上表示。
巨大的清潔空氣市場需要大量優秀技術。“創藍獎面向全球20個國家征集治霾優秀技術,以助力中國的藍天保衛戰。”中關村創藍清潔空氣產業聯盟秘書長凌炫介紹,“今年聯盟將舉辦第四屆創藍獎,本次增設了‘創藍未來獨角獸’評選,邀請初創企業和團隊參評,幫助其實現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塑造更加清潔的未來。”
據了解,《2030中國清潔空氣市場展望報告》是創藍智庫報告的第一期。該報告由清潔空氣創新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亞太展望環境發展咨詢中心等機構協作完成。報告得到了能源基金會資助,并在編制過程中得到了許多行業專家的支持。
更多信息請訪問: